紹興市的平水江畔,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遠處的工地機器轟鳴,一片繁忙景象,在施工現場,一段156米長的地下連續墻橫亙于越東路項目的深基坑中,宛如城市地下的“守護屏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道屏障先前遭遇了一場“滲水危機”。“工程人也有專治‘疑難雜癥’的‘醫療小分隊’,你看,在醫生們的努力下,墻體已‘恢復健康’。”中交三航局紹興越東路項目經理王積應笑著對前來驗收的監理說道。
紹興越東路項目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紹興市發展“大交通”建設、推動城市交通網絡優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寧波分公司在紹興的首個市政工程。項目建成后,將有效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問題,提高市民出行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項目采用厚度為800毫米的地下連續墻進行基坑支護,成槽、鋼筋籠下放、混凝土澆筑,一切工序都按部就班。然而,在一次例行的開挖驗收后,團隊期待中的“滴水不漏”并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串觸目驚心的數字——滲水率高達25%,比行業標準整整高出4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們一度陷入困惑:“明明每道工序都嚴格把關,為什么還會滲水?”
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情”,項目立刻組建越新QC小組進行“會診”。成員們俯身“體檢”每一處墻體接縫,逐一排查成槽質量、刷壁效果、泥漿配比及混凝土塌落度等細節,并對滲水點的分布進行逐一標記。最終發現,墻體接縫處占滲水點的80%,成了問題高發區。“泥漿質量不合格”和“刷壁不到位”作為最大的兩處癥結,阻礙著墻體的密封性。
小組成員將這些問題戲稱為地下墻體的“頑疾”。但問題查出來只是第一步,如何開出“治病良方”才是關鍵。“證中審病機,察病情者,良工也,我們要辯證施治,徹底根治。”小組長王積應堅定地表示。
針對刷壁不到位的問題,QC小組決定從工具和工藝入手。他們設計了一款升級版刷壁器,將鋼絲刷的密度加大,并明確規定每道接縫的刷壁次數從3次增加到6次。“每一處接縫都要刷到像摘除病灶一樣干凈。”工程部長丁坤占反復強調。
泥漿問題則需要更為精準的“治療”。作為地下墻體施工的“血液”,泥漿的比重、粘度和含砂率是保障質量的核心元素。然而,原配方泥漿不是比重偏高就是粘度不足,導致成槽底部沉積或支撐力不足。QC小組像藥劑師一樣,通過多次小規模試驗,終于調整出了最佳配比。一份優化后的泥漿配方,成為治愈地下墻體“藥方”中的重要一味。
盡管措施逐一落實,但墻體的“病癥”并未根治,而是反反復復。在一次刷壁施工中,刷壁器在槽底突然卡住,整體施工進度延誤整整2個小時。為了盡快解決問題,QC小組現場對刷壁器密度和鋼絲長度進行調整,同時優化操作流程,“病情”再次得到控制。在“治療”過程中,小組成員還發現泥漿配比新配方的粘度時高時低,初期試驗達不到穩定效果。為了使得“藥效”穩定,QC小組成員再次出手,檢測儀器晝夜不停地運轉,連檢測報告的紙張都堆滿了幾張桌子。有人打趣道:“馬上就轉行全能‘醫生’了,泥漿科也精通了。”
幾月后,經過對墻體的全面“復查”,QC小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檢查單:20幅地下墻體中,檢測點位300個,僅有13個滲水點,滲水率成功降至4.3%。墻體接縫處的淤泥殘留問題基本消除,泥漿質量全面達標,整個墻體猶如重獲新生。
“地下連續墻就像人類的骨骼,只有內外兼修,才能實現真正的強健。這場止滲‘問診’,可謂是工程界‘華佗在世’,妙手回春吶,還望‘醫療小分隊’多對項目‘望聞問切’,實現工程平安康健。”監理在質量驗收后對QC小組夸贊道。(通訊員 李雪妮 徐佩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