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關鍵節點,備受矚目和期待。國家主席習近平巴黎之行旨在引領和推動國際氣候談判,為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協議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習主席在會上提出了重要主張,同與會各方密集溝通協調,彰顯了負責任、有擔當、建設性大國形象,為大會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巴黎當時時間12月4日晚,在中國和國際能源署(IEA)合辦的關于能源轉型的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首先發言,他介紹了中國能源的低碳轉型。杜祥琬說,中國為什么對應對氣候變化有積極的態度,因為首先是我們國內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我們的成就很大,但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有高碳特征,所以迫切地需要向低碳轉型,這也是十八大和五中全會一再強調的。
在接受本網記者電話采訪時,杜祥琬院士介紹,典型的發達國家碳排放可分為兩類,即美國和加拿大是一類,歐洲和日本是另一類,它們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碳排放都達到峰值,但這兩類發達國家的人均能耗和排放卻相差不止一倍,美國、加拿大是典型的高碳高耗能,而歐洲和日本則是相對低碳。
“這就說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高碳不是必由之路,這一結論非常重要,對中國很有參考價值。”杜祥琬說,我們的人均GDP和排放水平相比這兩類國家都是低的,但我們的發展趨勢如果不變地走下去的話,未來我們的人均排放不僅會比歐洲高,甚至還可能比美國都高,所以這種發展不可持續,我們一定要轉型。
中國正在進行著能源革命,我們不能不用煤炭,但一定要潔凈化和高效地利用它,并逐步減少比例。我們要著力發展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太陽能、水電、風能)和核電,以此優化我們的能源結構,同時還要特別提倡節能,提高能效。
“中國這些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努力和發展速度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認可,但我們的能源消費的總量很大,而風能太陽能僅占全部電能的2%,核能也僅占2.2%。另一方面,我們在可再生能源的增量上國際占比高,因此國外非常認可中國是在很積極地在應對氣候變化。”
本次習主席來巴黎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演講,表明了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杜祥琬說,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為中國政府已經一再強調,我們過去粗放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我們要轉向新常態,實際上是一種高質量的新型的發展和增長,這種國內的需要跟國際上我們要盡的義務相一致,所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國外兩個大局是互相支持和互相補充的。
對于將在11日閉幕的本次大會,杜祥琬說:“我對大會的成果審慎地樂觀,因為我們畢竟是生活在一個星球上,各國都有現實和潛在的共同利益,大家是綁在一塊兒了,所以氣候談判是吵而不崩,斗而不破,而且應對氣候變化的道義制高點誰也不敢去破壞它。”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