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注點大多在于能源供給側,對于如何提高能源消費側的能效重視還不夠。”在8月26日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與能源基金會舉辦的“能源中國”專題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戴彥德表示道。
在他看來,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永續發展,也是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戴彥德指出,當前我們國家面臨著兩個大的問題,一是區域環境污染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區域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前所未有,投入也前所未有,監管也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當然也前所未有,但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煤炭占比還比較高,什么時候煤炭消費降低甚至不用了,那么我們的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就可以得到根本解決;二是油和天然氣對外的依賴問題,這是經濟安全、農業安全上升為國家安全的大問題。因此,我們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也是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過程,因此碳中和的實現既是我們作為一個大國的擔當與責任,同時也是我們長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戰略需求,是我們當前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一個重要的抓手。
戴彥德認為我們國家實現碳中和,跟歐盟這些國家是不一樣的,人家是已經到了平臺期,怎么樣優化,能源也不會再有大的增長了,我們國家不一樣,我們國家現在的能源需求還是迅速增長的,這是我們能源消費的現狀。我們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對比一下我們差的還很遠。所以,我們仍然需要牢記經濟發展的宏偉目標:2050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35年基本建成。這樣一個目標需要能源來支撐,如果我們走傳統工業化國家的路子,以當前OECD國家的水平,我們實現2050年強國的目標,大概需要116億噸標媒,日本和德國大概需要85億噸。而根據我們早期提出的能源轉型、能源革命的戰略,如果順利實現的話,2035年前后我們的能源消費可以達到峰值,2050年又將回到50億噸標準煤,相比OECD國家基本上同樣的社會景象,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以上,碧水藍天、生活舒適、交通便利,我們人均能耗是比OECD國家低了54%,比日本低38%,過去我們探討的50億噸里面,總是討論怎么樣把現在85%的化石能源換成非化石能源,但很少去談在實現這樣經濟目標的時候,我們怎么樣用116億噸、160億噸變成50億噸,所以,我們才會認為能效要永遠放在第一,但是全社會目前對能效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的。
他進一步指出要實現能效降低這樣的一個大目標,首先在于新技術的發展、老結構的調整,文化經濟、數字經濟、品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傳統產業的逐步退出;其次,要加快工業化進程,盡快跨越家園建設階段。這幾年能源消費增長非常快,主要是生產了鋼鐵、水泥、建材化工等家園建設所需要的材料。以歐洲國家為例,它們在完成工業化以后,鋼鐵、水泥的需求呈直線下降。現在我們煤炭消費大數是52%,50%是發電用的,35%是鋼鐵和水泥用的,大家想想如果利用15年時間在2035年把家園建設搞完了,那么鋼鐵需求自然就下來了,水泥也自然下來了,剩下的就是加快非化石能源的發展,逐步把50%的煤炭替代掉。至于石油部分,目前石油的50%都用于交通,如果我們2035年停售燃油車,那么就直接脫去50%的石油,這對我們國家太重要了,是我們國家重大的戰略決策。
在實現碳中和的頂層設計上,戴彥德進一步指出,第一加快工業化進程;第二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第三加快交通化發展,把燃油車替代掉;第四就是加快固碳技術開發。這四個方面總結為就是:發展模式上要轉,供應模式上要換,消費模式上要變,生活模式上要簡。
在他看來,實現碳中和目標,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但提高能源效率是關鍵。而對于中國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前提。能源要轉型,經濟更要實現高質量增長,如此,方能實現我們的“雙碳”目標。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