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6日召開的2017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獲悉,自新一輪債轉股實施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已簽訂債轉股框架協議約1500億元,涉及中鋼、武鋼、馬鋼、河鋼等10個鋼鐵企業。
與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負債總額相比,當前債轉股占比僅4.2%。其中實際落地或部分落地的僅中鋼、太鋼兩家。鋼鐵行業去杠桿到底難在哪?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坦言,目前真正實施債轉股的鋼鐵企業屬于個例,國有鋼鐵企業去杠桿難度更大,主要存在多方面困難。除了國有企業承擔的職能過多背負額外負擔外,國有資產處置敏感、國有銀行面臨較大損失等,都會帶來較大壓力。
“簽訂債轉股協議的10家鋼鐵企業,大部分都是‘明股實債’,這實際上并沒有讓企業擺脫沉重的財務包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說。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屈秀麗看來,當前鋼鐵行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很突出。企業借款復雜,企業和金融機構地位不對等,使得去杠桿工作任務艱巨,難以快速推進。
統計顯示,我國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從2008年突破60%后逐年攀升,在2017年3月達到近年最高點。鋼鐵企業特別是國有鋼鐵企業杠桿之重,和投資沖動有很大關系。2007年后,一些企業負責人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過于追求速度和規模,熱衷上新項目、出新業績;商業銀行也愿意向鋼鐵企業貸款,導致企業債臺高筑。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加杠桿容易,去杠桿難。
一方面,處置國有企業資產的過程如果不順利,就會出現“舊賬變新賬”,對企業現在的負責人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銀行總是愿意規避不良貸款,而處置資產勢必帶來一定損失,因此銀行積極配合國有企業去杠桿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專家表示,要正確全面認識債轉股,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它既不是由政府承擔兜底責任,又不是將企業債務一筆勾銷,而是由原來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變為投資和被投資的股權關系,由原來的還本付息變為按股分紅。
“真正有降杠桿效果的是‘增股還債’和‘增股投資’,其中增股還債效果最明顯,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債轉股。”李新創說,它由設立的基金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權益資金進入后幫助企業償還債務。在這種情況下,總資產不變,但股東權益增加,企業負債減少。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模式含有回購條款,其實是“股權投資+看跌期權”的組合。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鋼鐵企業去杠桿,關鍵是繼續推進去產能,依法依規處置僵尸企業,加強企業管理,促進生產經營持續好轉。同時深化國企改革,使其真正成為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獨立市場主體。短期內去杠桿可能帶來貸款利率上行,要減少對有市場、有效益鋼鐵企業的抽貸,防止發生新的風險。
“下一步要加快解決實際問題。如抓緊落實已簽訂的債轉股框架協議,支持債轉股實施機構多渠道籌資,出臺《商業銀行新設債轉股實施機構管理辦法》等文件。”他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