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關乎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能源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決定國家長遠發展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當前,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著“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能源對外依存度高、能效利用水平低、污染化程度高等諸多困境;這些資源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長遠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能源改革發展高度重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再一次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在雙碳目標的約束下,能源革命和綠色低碳轉型業已成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早在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就創造性地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發展新戰略,即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能源消費革命是通過采用新技術、轉變消費觀念、改變消費模式等途徑,以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節能提效、優化產業結構等為主要內容,實現能源消費種類和方式的變革。在“四個革命”中,能源消費革命位居第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源生產革命是圍繞能源供給安全化、多元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推動我國能源開發和利用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化轉型。能源技術創新在能源生產革命和能源消費革命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無論是非化石能源的快速發展,還是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都將更多依賴跨界科技創新來驅動。在能源革命的四大領域里,能源體制革命則是制度保障,對其它三個領域具有支持與制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促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改革,加強國際合作,加快建設能源強國。”今年1月,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要推動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中國能源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戰略指引和實踐遵循,體現了黨對能源發展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拓展和創新,代表了我國能源發展理論創新的新高度,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意義深遠。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0月8日發布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較之2012年,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68.5%降低到56%,下降12.5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當于節約和少用能源約14億噸標準煤。在新能源供給方面,風電、太陽能及其他新能源發電量增長6.8倍,年均增長25.7%,占全部發電量比重達11.5%,比2012年提高9.0個百分點;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整體而言,中國能源已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能源高質量發展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支撐和驅動作用。當前我國能源低碳轉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著能源需求發生新變化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突出、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與新舊風險交織并存、綠色轉型出現新形勢與未來任務更加艱巨等一系列壓力和挑戰。對此,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能源革命,這一戰略國策既是驅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力引擎,又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一招;既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又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唯有通過大力推進能源科技創新和能源體制改革,徹底轉變舊的能源消費模式,形成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圍繞能源供給安全化、多元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推動我國能源開發和利用方式實現革命性變革,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中國綠色發展的戰略宏圖才能順利實現,“雙碳”目標的鄭重承諾才能如期達成。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為根本遵循,貫徹落實《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和《“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的目標要求,以建設安全多元能源供給體系、集約高效能源輸送儲備體系、節約低碳能源消費體系、智慧融合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高效能源治理體系為重點任務,以新能源倍增工程、煤電綠色轉型工程、數字能源工程以及能源惠企利民工程等重點工程為抓手,全面、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作者簡介:
昌灝 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張雨晴 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研究生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