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7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7〕27號),安排了2017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去產能,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持續推動鋼鐵、煤炭、煤電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健全優勝劣汰質量競爭機制,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對電力來說,運用什么樣的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實現結構性調整?什么樣的競爭機制能增強電力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筆者認為,有序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電力現貨交易是以次日每一小時或半小時的電能為交易標的,或者以未來5分鐘的電能為交易標的;電力現貨市場是有組織的電力現貨集中競價交易。選擇電力現貨市場:一是電力現貨交易能滿足電力系統安全運行需要。目前大規模電能存儲技術不成熟、也不經濟,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瞬時完成,因而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前提就是保證電力供需實時平衡。電力現貨交易是以次日或當日內每5~60分鐘時段的電量為交易標的,符合電力實時平衡等特性,交易時段越短(如5分鐘為一個時段)越有利于保障電力實時平衡。二是電力現貨交易能發現交易價格信號。電能作為商品本身具有同質性,但電力需求在一天各個時段是不斷變化的,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使得電力供給在一天各時段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一天內各時段電力供需狀況是不同的,每個時段電能產品交易價格也應該是不同的。電力現貨交易以每5~60分鐘時段電量為交易標的,恰好具備了價格信號發現功能。有了現貨市場價格,中長期交易也就有了參考,因為,電力中長期交易(遠期交易)是對未來一段時間電力交易的預計,價格以現貨價格為參照做一些彈性調整。
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在電力現貨市場時序電價信號這個“指揮棒”下,改“調度要我做”為“報價我要做”,達到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的效果。比如次日尖峰時段的價格信號,將引導發電企業準備優質燃料,加強重點時刻設備監控,保證高峰時段的設備運行健康。同時,也將引導電力用戶主動減少次日尖峰時段的用電行為,從而更好的保障整個系統的電力平衡。其次,價格信號還將刺激發電企業充分釋放其現有的全部調節能力,提供更多更快速的系統調節資源,甚至激發社會活力,促進電池、儲能等新技術參與調頻、調峰,提高系統調節資源的充裕度。再次,電力現貨市場不同時段、乃至不同地區或節點的價格信號,可以有效地引導電源投資、優化電源結構和電網布局,推動電力供給側結構調整。比如當系統峰荷時段和谷荷時段的價格水平相差很大時,預示著市場中的調峰電源容量不足,需要新建發電廠;當峰荷時段和谷荷時段的市場價格水平相差較小,則預示著市場短期內不需要新建發電廠;當不同地區(或節點)之間存在價格差異,則反映這些地區間(或節點間)可能需要新(擴)建電網輸電工程。
當前各地開展的電力直接交易,已固化為大家熟悉的中長期電力交易機制,但也存在明顯不足,一是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只關注交易電量,不關心發、用電功率匹配和負荷變化,也不考慮電力實時平衡需要,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對電力安全運行影響也越來越大。二是以政府定價為參照,發電企業單邊降價,發、用電企業實際發用電曲線與交易不相關,交易結果“同價而不同質”,即不同電力供需狀況下的交易時段為同一價格,價格信號失真,甚至產生更為扭曲的“價格信號”, 形成不了真正的市場機制。發揮不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無益于電力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電力現貨市場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源技術特性的約束,運行機制復雜,建設成本高,一旦建成若再改變市場模式,更改成本更高。世界各國由于電力體制和市場結構差異,電力現貨市場模式均不同,目前主要有歐洲、美國及澳洲三大類,我國的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才剛剛起步,因此,要結合中國實際,充分考慮市場環境下落實我國西電東送戰略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發展戰略,按照電改9號文及其配套文件的改革思想,選擇適合建設電力現貨市場的一個區域和一兩個省開展試點,科學設計和充分論證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方案,嚴謹制定電力現貨交易規則,在我國電網現有的調度技術系統基礎上,根據電力現貨市場規則,自主研發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管理系統。上述任務非常繁重,惟有加快工作節奏,盡快在現貨市場建設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電力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才能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