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制氣,一直被視作“富煤”中國破解“少氣”窘境的一柄利刃,然而這項史無前例、試圖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超級計劃正在遭受破壞環境的空前指責。“一場環境災難”、“最終將使中國走上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2013年9月,這樣的指責突然降臨于中國正在進行的一項龐大規劃。
指責聲來自于美國杜克大學全球變化中心發表的一篇論文,針對的是中國當下風頭正健的煤制天然氣(以下簡稱煤制氣)——以煤為原料,采用氣化、凈化和甲烷化技術制取的合成天然氣。
該文援引數據稱,中國提交立項申請的煤制氣項目年總產能達2000億m3,“這一數值甚至超過中國總的天然氣需求量”。201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1471億m3。“中國現在最明智的就是徹底取消煤制氣項目。”該文作者之一,杜克大學全球變化中心研究人員楊啟仁說。相較之前國內零星對煤制氣的批評,這則來自墻外的質疑聲無疑是最為嚴厲的。
“審批比過去寬松多了”
2000億m3的數據或與實情有所出入,但跡象顯示,中國確實在進行一項史無前例的煤制氣計劃。“2013年第三季度,就集中發放了五六個‘路條’。”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石化化工處處長郭琛說。發放“路條”,意味著可以開展前期工作,“還不能說是大干快上,但是總量將來肯定會增加。”
“審批比過去寬松多了。”剛剛過去的9月,中國化工信息咨詢中心資深咨詢師桑建新就趕赴內蒙古赤峰參加了“2013煤制天然氣戰略發展高層論壇”,“以前有過很多煤化工行業論壇,但專門探討煤制氣的論壇,這應該是第一次。”
此次論壇傳出的消息稱,近日獲得國家發改委“路條”的項目有七個,以大型央企為主,集中于新疆、內蒙古等地。桑建新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核準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已達十個,總產能935億m3/年,投資金額超過3200億元。其中,僅最新的“路條”獲得者——中石化新疆準東煤制氣示范項目一家,其建設規模就達每年300億m3,相當于2013年北京全市預測年用氣量的三倍,亦為我國目前最大的煤制氣項目。由中石化、華能新疆等共建,連同配套的中石化“新粵浙”管道一起,估算總投資達1830億元。
此前,相關方披露,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核準的煤制氣示范項目將于2013年年底實現對北京供氣。該項目由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市燃氣集團等共同出資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興建。與這些已經獲得“路條”合法身份的項目相比,徘徊于審批門外甚至已經未批先建的項目數字更為龐大。
能源化工專業咨詢機構——亞化咨詢2012年度煤化工報告稱,僅在新疆,正在建設和規劃中的煤制氣項目就有近30個,年產能力超過1000億m3。資料顯示,內蒙古呼倫貝爾華能伊敏煤電公司60億m3/年項目、新汶礦業集團(伊犁)20億m3/年等項目已在開工建設。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公開資料進行的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擬在建的煤制氣項目逾60個,合計年產能逾2600億m3。而據國家能源局預測,2015年,全國預計天然氣消費量為2300億m3。各地上馬煤制氣的熱情可見一斑。
從收緊到松綁
以煤制氣,一直被視作“富煤”的中國破解“少氣”窘境的一柄利刃。“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共批準了包括大唐克什克騰旗項目在內的四個煤制氣示范項目,合計年產能約150億m3,近乎2012年北京市全年用氣量的兩倍。
不過,由于爭議頗多,各地盲目上馬,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上收煤制氣項目審批權,并嚴令各地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氣項目。2011年3月,再次明確禁止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的煤制氣項目。
在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看來,彼時的一紙規范,可以避免該產業發展走向無序狀態,更可以避免重蹈當年“煤制油”產業發展的老路。
三年前的收緊劍指煤制氣的過度和無序發展,三年后的松綁又是為何?亞化咨詢總經理夏磊認為,國家層面的原因主要有:實現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高大城市的天然氣利用率,改善空氣質量;以投資促發展。
觀察中國天然氣的產量、消費數據即可發現,目前尚有近四百億m3的供應缺口,這令煤制氣等非傳統天然氣看到曙光。201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1471億m3,而產量僅為1077億m3。
2013年9月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更為煤制氣保駕護航:“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椒?。”
在能源化工行業研究者看來,更直接的原因當屬煤炭市場疲軟的刺激。結束十年黃金期增長的煤炭市場讓煤制氣的經濟性開始凸顯,導致“有煤的地方都想轉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錢平凡回憶,早在煤價萎靡的1999年,新汶礦業等能源企業就曾謀劃上馬煤制氣,后來因為煤價上漲,項目最終擱淺。然而,當下風頭正健的煤制氣,其前景如何仍存變數。
未算清的環境賬
“被大部分人忽視的是,大規模發展煤制氣會導致大量的碳排放,消耗大量水資源,破壞當地生態環境,最終使中國走上一條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杜克大學的文章質疑道。
二氧化碳排放賬單驚人。該文立基于九個此前獲批項目的合計371億m3/年煤制氣產能,認為在煤制氣項目的生命周期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是常規天然氣的七倍。假如這些煤制氣項目開工后實際產能為設計的90%,且連續運營4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210億噸,而同期使用常規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30億噸。“中國想要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必將面臨巨大挑戰。”
耗水賬單也不遜色。每生產1000m3煤制氣約需消耗6至12噸水,按照設計產能的90%計,這些項目開工后每年耗水將逾兩億噸。
此外,煤制氣生產過程還伴隨著有毒的硫化氫和汞的排放,如未能進行妥善的凈化處理,將對民眾造成潛在的健康威脅。“當我看一個煤制氣企業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時,根本看不到類似汞污染這樣的內容。”楊啟仁說。
長期浸淫煤化工行業的亞化咨詢總經理夏磊認為杜克大學的數據并不足信,按照亞化咨詢的測算,煤制氣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僅為杜克大學提供數據的三分之一。
“我們的文章是建立在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數據基礎上的。”杜克大學楊啟仁說。2013年初,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研究團隊在《能源政策》雜志發表《煤制氣:中國能源安全與碳減排的解決之道?》一文,對煤制氣的能效和碳排放表達質疑。
齟齬之外,雙方同樣憂心于煤制氣帶來的水問題。“煤制天然氣的水處理將是一個挑戰。”夏磊說。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研究員陳家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成熟的煤制氣技術已經有三種:碎煤固定床加壓氣化、水煤漿氣化、粉煤加壓氣化,國內目前上馬的煤制氣項目大多采用碎煤固定床加壓氣化,其優勢是生產成本較低,但劣勢是大量含酚廢水難以處理。
“沒批之前很著急,批了之后怎么做也很頭疼。”國家水煤漿工程中心工程技術部主任段清兵如是形容煤制氣企業的技術選擇窘境。
陳家仁稱,大唐在建克什克騰和阜新兩個煤制氣廠時,都只先上了三分之一的負荷,“原因之一就是在等待將來能有更好的工藝更經濟地解決酚水處理。”
高耗水是整個煤化工行業最大的隱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新近出版的《噬水之煤:煤電基地開發與水資源研究》報告預測,2015年全國大型煤電基地上下游產業鏈需水量總計約99.75億m3,這個數字相當于黃河正常年份可供分配水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煤化工產業需水量占比逾十分之一。
該報告稱,“十二五”末耗水量最大的省區是內蒙古、山西和陜西。而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目前擬在建的全國近三成的煤制氣項目扎堆于這一區域。
單個煤制氣項目真實的耗水賬本如何,目前并未見政府及企業主動披露。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石化化工處處長郭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期,國家發改委擬發文公布煤制氣項目的能源利用效率、耗水量等強制性指標。
“中國不要犯美國的錯誤”
“老是推遲,讓人心里沒底。”中國化工信息中心資深研究員桑建新說。讓桑建新感覺沒底的正是第一個獲得發改委“路條”的大唐克旗年產40億m3的煤制氣項目。該項目2012年7月即已產出合格天然氣,然而一年多過去,迄今未能實現“蒙氣”入京。
問題卡在了管網上。桑建新稱,大唐克什克騰旗項目的管網一部分是大唐自建,一部分是中石油建,現在是自己的部分建好了,但是中石油的部分還遲遲未能完工。
管網正是制約煤制氣經濟效益的第一卡。“由于我國的天然氣管網都為少數石化巨頭壟斷,它們如果不愿別的企業進入,就會像過去的電網寡頭,通過上網價格來限制。”陳家仁說。短線管網企業可以自建,但長距離管網投資巨大,運輸則必須依靠中石油、中石化等,而如若第三方氣源難以經濟合理通過現有長輸管線輸送,煤制氣的發展將被大大掣肘。
“煤制氣的經濟性肯定是有的,但現在由于還未見真正的大規模商業化,還只是一些理論值。”桑建新說。
事實上,未來的煤價與氣價無不制約著其收益前景。據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長陳亞飛測算,如煤價為每噸500元,煤制氣的原料成本為2.15元;如煤價為每噸200元,煤制氣的原料成本則降至0.86元。當煤價固定在每噸300元以下時,煤制氣項目應有收益。
“煤制氣不算是煤化工新寵,也不算效益最好的煤化工項目。未來經濟性的好轉,有賴于天然氣價格改革,煤制氣定價提升。”亞化咨詢夏磊說。
杜克大學的批評者們則擔心中國煤制氣項目會重蹈美國當年覆轍。中國的天然氣價格管制目前還未完全放開,市場化定價剛剛啟幕,這與1980年代的美國類似。彼時,從市場需求看,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對煤制氣持樂觀態度。然而,市場化定價開啟后,大量資金被吸引到天然氣勘探和開采技術研發中,天然氣驟然充足,投資巨大環境成本高昂的美國大平原煤制氣項目宣告破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錢平凡即認為,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四倍左右,還是政府定價,但是隨著美國頁巖氣出口增加等變量影響,未來全球天然氣價格或將重塑。
“中國現在就是在重復美國1980年代所犯的相同錯誤。”楊啟仁說,“不同的是,美國當時只建了一所煤制氣工廠,減排壓力不大,一個煤制氣企業破產并非大事,但對當下的中國就不一樣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