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謀創新破壁壘?全國碳市場乘“綠”而起

2024-12-23 14:06:35 《中國城市報》   作者: 康克佳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

從自愿碳市場重啟到強制碳市場擴圍,今年全國碳市場建設有了很多新的突破,我國在推進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方面所擁有的手段和工具也日益豐富成熟。這不僅彰顯了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的堅定決心與積極作為,更為后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新生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健全碳排放交易制度

擴大碳排放市場范圍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叫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國際減排承諾的重要政策工具。

2011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福建、四川等省市陸續建立起了9個地方碳市場。經過10年的努力,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開始上線交易,首批納入了2000多家發電企業,覆蓋全國總排放量約40%。如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已滿3年。截至2023年底,該市場已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基本原理,是在確定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前提下,為每個負有減排義務的排放單位分配具有一定期限的碳排放額度,排放單位如減少排放,可把結余額度進行出售,以有償方式轉讓給其他單位。由此,碳排放配額成為一種可交易“資產”,各排放單位都有了加強減排的激勵因素——省下的額度可賣錢,額度不夠得花錢。

看似簡單的原理背后,卻是難以運行良好的現實。

“無論是交易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范圍,還是交易的具體產品和參與主體,抑或碳排放配額的總量和分配方案等,都是既復雜又專業的問題,涉及利益重大,牽涉因素眾多,并且高度依賴相應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的規范運行和高效服務。必須有公正透明、科學專業、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予以保障。”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雙聘研究員鞏固說。

為了健全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今年5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施行,確立了多部門協作的監管體制,對重點排放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的義務和職能作出細化規定;并且針對各方主體設置了嚴格責任,創新了核減碳排放配額、信用懲戒等責任形式,構建起全方位的監管體系,為碳排放權交易的規范實施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如今,碳市場擴圍工作正在加速推進。根據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鋼鐵行業(征求意見稿)》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鋼鐵行業(征求意見稿)》,今年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除了現有的電力行業以外,還將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重點排放行業。

健全溫室氣體

自愿減排交易制度

與強制碳市場不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自愿碳市場,交易的產品是“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

“這些自愿減排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經過第三方機構量化核證后,登記為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可在市場上銷售獲得收益。”胡楊新能創始人盧洋說。

早在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始上線“自愿減排交易信息平臺”,CCER開始進入交易階段。為進一步規范CCER項目,2017年3月國家暫停備案新項目,已備案的CCER項目暫可繼續用于交易。

2020年底,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其中第二十九條明確,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今年1月22日正式啟動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突出自愿原則,激勵更多行業、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是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一項制度創新。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利于推動形成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互補銜接、互聯互通的全國碳市場體系,對于正在實施的‘雙碳’戰略意義重大。”一位業內人士說。

“之前只有電力行業被納入碳市場,今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將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納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高碳排行陸續被納入,配額市場的交易體量增大才能有效激發CCER的需求。”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說。

其實,各地碳市場納管企業已經使用一定比例以內的CCER抵銷應清繳配額量。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9個地方碳市場CCER累計成交量4.78億噸。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

“一是強化制度設計。指導注冊登記機構與交易機構建立管理制度,加強機構內部管理。針對項目業主、審定核查機構等不同市場主體,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二是擴大市場支持領域。常態化開展方法學公開遴選和評估。結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進程和有關行業的發展進步,適時更新方法學的適用條件、減排量核算方法和額外性論證方式,動態管理整個進程,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監管機制。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常態化監督幫扶和執法檢查工作機制,提升數據質量監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嚴管、嚴查、嚴懲自愿減排項目和減排量弄虛作假行為。”夏應顯說。

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

作為入圍“2023年十大科技名詞”之一的碳足跡,在2024年亦備受關注。

所謂碳足跡,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產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石油、煤炭等含碳資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小。

“產品碳足跡是碳足跡中應用最廣的概念,是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從原材料的生產、運輸、分銷、使用到廢棄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說。

“為有效應對新型綠色貿易壁壘,除了加快綠色能源轉型外,構建中國特色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并實現國際互聯互通互認,勢在必行、意義重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員李鐸說。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15部委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分階段明確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

不過,開展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仍存在幾道坎。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我國碳足跡管理標準尚未統一,導致不同企業和地區之間的碳足跡核算結果存在差異,影響了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公信力和可比性。

“碳足跡的核算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但目前一些關鍵數據的獲取存在難度,如原材料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數據等。這影響了碳足跡核算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技術瓶頸和企業參與度不高,也制約著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說。

為了更好地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多部委在今年10月印發了《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編制指南》。這兩個文件均對加快完善我國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和規則標準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未來,能源、交通、建筑、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將加快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望成為減排的重點領域;綠色產品、綠色包裝等領域也將逐步實施碳足跡管理標準,推動綠色低碳產品的推廣和應用。”浙大城市學院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說。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全國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