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與我國重要成果發布研討會在湖北武漢召開,旨在聚焦我國泥炭地保護和恢復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學術研討,推動我國泥炭地學的理論體系構建和泥炭沼澤濕地保護恢復技術快速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會議就“全球泥炭地碳動態”“青藏高原高寒泥炭地甲烷代謝與調控”“中國泥炭地變化及其適應性管理策略”“泥炭地保護與恢復戰略研討”等議題作了交流,并就泥炭地保護與恢復的計劃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發動全社會力量,大力推進泥炭地保護恢復,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泥炭地是一種特殊的濕地類型,具有卓越的碳匯能力,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被譽為氣候變化的“緩沖器”。泥炭地面積占地球表面的3%,承擔了全球約1/3的土壤碳儲量。泥炭地的保護對于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我國泥炭地有機碳儲量居世界前列。2014年,我國啟動全國重點省份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建立了泥炭沼澤濕地碳庫調查合作機制,完成了遼寧等9省(區)泥炭沼澤濕地碳庫調查,為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提供了依據。
會上,還進行了《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生態學透視:濕地生態學》、《濕地光影叢書》和《濕地中國科普叢書》等新書發布與贈書儀式。新書系統展示了我國在濕地資源調查、濕地科學體系建設、濕地科普宣教等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為濕地保護修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研討會由國家濕地研究中心、中國林業出版社共同主辦。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