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江蘇省政府就《關于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江蘇綠色金融發展情況。《意見》由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牽頭,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江蘇銀保監局等13個部門單位共同起草,共10部分30條措施(簡稱“綠金30條”),旨在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引導和激勵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確保如期實現“雙碳”目標。
多項“綠色數據”跑在全國前列
建設“美麗江蘇”,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近年來,江蘇在綠色金融領域不斷探索創新,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激勵體系初步建立并不斷完善,綠色金融工具不斷創新,同時各地方實踐也不斷豐富。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江蘇全省綠色信貸余額1.43萬億元,同比增長29.4%,占各項貸款余額比例為8.6%。今年1-9月,全省發行綠色金融債券70億元,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83.75億元,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PPP發展位居全國前列。
江蘇已初步形成含綠色貸款、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在內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其中“環保貸”“節水貸”等產品影響力不斷擴大,與碳排放掛鉤的金融產品也紛紛落地。
不僅如此,省政府投資基金累計設立環保類子基金6只,總規模61.98億元,已投資項目43個、投資金額27.71億元,支持了一批環保治理項目和優質節能環保企業。
省財政廳副廳長徐洪林介紹,近3年來,省級財政綜合運用財政獎補、貼息、風險補償等手段,累計安排綠色金融獎補資金共計1.45億元,積極引導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服務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接下來,我們將與省有關部門系統配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建設更完善的綠色金融財政獎補政策、更精準有效的激勵政策體系,更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供給體系。”
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各地有序探索差異化發展道路。比如,南京江北新區出臺政策,探索綠色發展的“江北路徑”。環責險“無錫模式”深入推進,累計參保企業超過1.06萬家次,承擔責任風險100.36億元。泰興市在省內率先制定《企業融資綠色評級辦法》和《項目融資認定辦法》兩項認定標準,形成全省首個地方性綠色金融標準。
四大體系構建江蘇特色綠色金融
《意見》明確了綠色金融支持的重點領域、搭建基礎性制度框架、培育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完善機構體系、創新產品服務、推進改革創新試點、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健全風險防控機制等具體內容。《意見》從政策體系、組織體系、產品體系、風控體系等四大體系出發,構建了具有江蘇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框架。
以支持方向為例,《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推進工業企業綠色升級、加快農業領域綠色發展、推動能源體系綠色轉型和促進綠色低碳技術進步等領域。
在組織體系方面,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二級巡視員周建林說,我們將以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依托,在已建成的江蘇省生態環境金融服務平臺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將企業環評信息、綠色金融產品、政府支持政策等整套數據和工具納入其中,形成全面性、權威性、系統化的實時“綠色融資主體數據庫”,打造一個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安全可控的綠色金融特色服務平臺。
多方合力推動綠金新政落地
綠色金融事關多個領域,需要漸進有序推進。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長郭大勇認為,做好綠色金融不是某一個部門、一個地區能夠單獨完成的事情,需要發揮多方合力。“綠色金融通過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三大功能,能夠對綠色低碳循環轉型形成最有力的支撐。”
“對于綠色產業,我們將分層次、分領域、分類別將重點綠色項目推送至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等。”省發改委財政金融處處長朱一超說,省發改委正會同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建設綠色金融重點支持項目部,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發展載體,積極拓展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完善綠色產業發展機制。
“金環”對話,是“美麗江蘇”建設過程中,深化政銀企合作、協同推進減污降排的一項重要機制,實施多年來,有效促進了綠色低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我們將拓展支持項目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環保貸’規模,為更多的生態環保項目融資提供支持。同時,還要大力培育排污權二級市場,指導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推進排放權市場化交易。”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陳志鵬說,在促進更多資金流向生態環境領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風險防范。他認為,加強環保信用評價與綠色金融的互動,有利于激勵企業提高自身的環境管理水平,促進金融機構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部門也在不斷發力。江蘇銀保監局推出提升金融服務新發展格局的6項具體措施,為銀行保險業提升金融服務綠色發展能力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今年9月,江蘇銀行業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
據了解,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正在加快建立健全相關的信息披露機制,指導獲得央行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定期公開披露碳減排信息,同時鼓勵金融機構主動增加和完善披露的內容。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