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6月13日,全國“雙創”活動周在杭州啟動了。
“雙創”活動在日益重要的科技創新賽局里,扮演著一個實操角色,也確實能夠立竿見影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單就國家電網公司來說,自2017年以來,雙創帶動就業超過170萬人,拉動投資35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9000多家企業共同發展。
在圍繞著新技術、新應用、新市場的賽局里,如何提供持久動能,頂層設計上的玩法很重要。
國網給的答案是:開放與合作。
理念之變:從獨自登高到結伴遠行
專利持有量,世界第三;AI專利量,世界第六。
前不久,微博某大V曝光了國家電網的科技屬性,讓一眾網友驚呼:國網深藏功與名,比華為、小米還厲害。
科創大boss國網早些年搞科技創新,給大眾留下的印象是“獨自登高”。
畢竟,電力系統專業性極強,國網多年創新積累在不少領域已是世界前列。“卡脖子”技術,也很難通過大眾創新的方式突破。另外,國網的創新力,大眾感知度并不高:一則對大多數企業和個人而言,國網就是“賣電”,是服務提供者,而非創新主體;二則國網長久以來攻關的核心技術,目的也是讓大家用好電,導致電(或者說國網)的存在感更弱了。
科創上的單打獨斗——哪怕只是印象,國網都必須要破除。
5月底,國網發布了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八大舉措,破除偏見心意已決:科技創新路,要結伴遠行。
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為何要在核心科創領域結伴合作?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發展,為很多國家和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從美國制裁中興、封鎖華為,再到顛倒是非地搬出“偷竊技術論”,掌握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對中國企業來說勢在必行。而開放合作有1+1>2的效果,有助于快速建立并拉大優勢。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開放合作,是不得不做。
此外,無論對國網,還是各個參與主體,開放合作意味著把蛋糕做大,把產業做大。蛋糕更大才能分得更多,在存量里占分量是短目思維,一起賺錢才是良性發展。在八大舉措的新聞發布會上,國網的態度就是:如果只有我們贏,不行!一定要大家贏。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國網此番“轉身”體現的正是理念之變。
解決之道:打造并發展生態圈
開放共享、朋友圈、生態圈。
這些互聯網大佬的高頻詞,也是近年來,很多央企、國企負責人談科技創新時常說的時髦詞。
談生態圈并非趕時髦。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將自己打造成開放的平臺,融入生態圈,加強對上下游的合作管理和資源聚合,才能獲得持久的成長動力和競爭能力。
從商業戰略角度,國網打造并發展生態圈很有必要。
大包大攬做好所有涉及電業務,對電網企業來說,本身就不太可能實現。即使規模和能力允許,這樣的做法也并不聰明:一是投入成本巨大,投資風險劇增;二是無法調動社會資本活力,共同把蛋糕做大。
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通過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平臺,將更多的產品服務提供商和用戶匯集起來,發展健康的生態圈。
前不久,國網便基于泛在電力物聯網,身體力行提出打造5個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包括:電動汽車、分布式光伏、綜合能效、能源電商、大數據商業化。
國網應該怎樣打造生態圈?科技創新應是突破點。
一是將新技術引進來。
目前,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迭代。很多企業想借新技術等優勢,搶占物聯網、車聯網等的先機。國網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就頻頻引得金融、互聯網、實體等各類資本的注意。
不可諱言,這些技術變革的主陣地并不在電力領域,而在對物聯網野心勃勃的互聯網企業。
但工業物聯網強調“賦能”傳統行業。由于行業壁壘等原因,很多互聯網“骨灰級玩家”對傳統行業往往一知半解,所以不得其門而入。
這一點在電力領域體現的更加明顯。電網是比較封閉的體系,知識門檻很高,并且由于自身安全性的考慮,對新技術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外界對電力行業理解不深,抓不住電力數字化轉型的真正需求,很難提出系統性的概念和解決方案。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單靠電網或者互聯網企業,都絕非正途。而開放合作可以把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如何將新技術引入電力領域。
二是將電網的技術和理念推出去。
當下,很多新技術、新概念孕育而生,并逐漸落地。
比如快速發展的智能家居。但由家電廠商主導的智能家居概念更強調智能控制、交互體驗,場景多在室內家電。
未來的智能家居應該將參與需求側響應、家庭能效、電動汽車充電樁、屋頂光伏等多因素多場景考慮在內。國網通過與家電廠商協同創新,去重塑大眾心中的智能家居概念。
小到智能家居,大到智慧園區、智慧城市,國網能不能在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框架內,主導或參與更多層面標準規范的統一,提供節能服務,挖掘數據價值,開放部分電力設施提供公共服務,這都是在開放合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開放合作,國網可以為新概念增添更多注解,同時也豐富了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內涵。
國網作為平臺的提供者,在生態圈內扮演什么角色?有待在發展中厘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持續發力,要求國網轉變思維方式,走出賣電盈利的舊圈子,更強調開放和共享,多談一談生態圈。
預警之思:把可能的風險摸排清楚
國網的轉型帶來的是上下游產業鏈,甚至是全行業的機遇。
實際上,國網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舉措,在某種意義上也屬于“畫了個圈”。這個圈的交友指南已經很明確——廣交友,談科創,聊生態,多受益。但交友也需謹慎。
畢竟,創新形態的改變,也改變了企業創新優勢的表現形式。參與合作的主體的創新稟賦如何被整合,比各自所擁有的稟賦更重要。這就需要各主體在合作過程中,開放、共融、共情、溝通,把可能出現的風險摸排清楚,使優勢最大化地釋放,而非內耗。
一是知識產權等法律風險。
科創領域的合作,知識產權是共享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定,合作完成的專利由研發者共有。由于科創合作流程長、涉及人員多、變動大,容易造成知識外溢,增加仿冒風險。
開放合作中,簽訂合作協議要有詳細的條款,包括確定所有權、可能的經濟利益分配等等,而非僅僅列為原則性條款。針對不同合作對象,建立不同的預警機制,例如校企合作中要處理好商業機密與科研即時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是數據安全風險。
電網是國家經濟生活的命脈,電網數據十分重要,建立嚴格的數據管理制度勢在必行。該開放的數據要開放;不能開放的,脫敏處理后能開放也要開放;該保密的數據要保密,才能放開手腳,激發數據創新活力。
此外,合作中的融資風險、電力系統安全風險等也需要注意。而且,合理的容錯機制也應該建立,畢竟這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要為開拓者減負,讓他們輕裝上陣。
在新賽局里,搶占先機,自然是眾人所欲。
然而,抓住創新的牛鼻子,打造并發展生態圈,把蛋糕做大,才能真正長久的有所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國網開放合作,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正中要義,也恰逢其時。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