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新能源“過熱”投資所隱藏的問題,正逐漸暴露。一邊是高居世界榜首的在建機組,一邊是在運機組降功率運行或停運,繼光伏、風電消納難題之后,棄核問題逐漸顯現。與此同時,在2月17日發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年內計劃開工8臺核電機組。
消納利用在電力行業已是老生常談。如今,核電也有了同樣的“成長煩惱”:繼水電、風電、光伏之后,核電也出現了停堆與降負荷運行的尷尬現實。
在新經濟常態背景下,中國的電力供過于求,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棄風棄光,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裝機總量,新能源產業越來越陷入“邊建邊棄”的怪圈。而作為昔日毋庸置疑的基荷電源,亦是具有“清潔、穩定、高效”實質利好的核電,眼下正面臨降功率和低價上網的尷尬,而且動輒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是安全之外,影響其發展的發展命題。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日前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17年《能源指導工作意見》中明確,年內計劃開工8臺核電機組,積極推進已開工核電項目建設,建成三門1號機組、福清4號機組、陽江4號機組、海陽1號機組、臺山1號機組等項目,新增裝機規模641萬千瓦。據悉,在《能源指導工作意見》中提出量化年度審批開工與建設完工目標尚屬首次。
另據長江證券研報顯示,此次核準機組單位KW投資有望維持在1.5萬—1.7萬元區間,8臺機組總造價有望達到1600億元。但核電消納難題仍亟待解決。根據此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公布的國內核電運行情況,僅在2016年上半年,核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及核電設備平均利用率分別為3000余小時與76%。與去年同期相比,則分別降低了180小時與4個百分點。
東北三省的情況更為嚴峻。2016年10月,遼寧省物價局發布的《關于煤改電供暖項目到戶電價的通知》規定,紅沿河核電上網電量通過市場交易形成的上網交易電價為0.18元/千瓦時。0.18元/千瓦時的上網交易電價被輿論描述為核電電價的“大甩賣”,也真實反映了東北市場競爭之“慘烈”。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福建。2016年第一季度,福清核電1號機設備平均利用率只有54.79%,而福建寧德核電1號機組設備平均利用率也僅為52.77%。
進入2017年,核電的生存“窘境”能否改善?核電業界人士透露,此前國家能源局下發《核電保障性消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表示,核電保障性消納應遵循“確保安全、優先上網、保障電量、平衡利益”的基本原則,按一類優先保障順序安排核電機組發電,以期解決核電消納難問題,2017年有望正式出臺。
但輿論認為,就《核電消納管理辦法》而言,相比火電2017年將跌破4000小時的發電小時數,以及新能源產業整體消納難題存在,對核電可能只做到相對“照顧”,畢竟經濟效益要實現在各種能源形式之間共享。與此同時,國內核電企業也正積極采取綜合施策,以應對電力過剩等因素帶來的運行成本壓力等問題。
截至目前,“東北、華東等地的核電仍將面臨新一輪消納大考。”一位業內專家指出,在電力市場蛋糕不增反減的情況下,各省市首先確保消納本區域內的電力電量,誰又給外省電力讓出市場份額呢?業界認為,當新能源“村村冒煙”的時候,就預示著這個產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