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中國北京國際科博會2015中國新興產業發展論壇13日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的新機遇”,并專門設置環節關注“互聯網+”時代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契機。
當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具備了快速發展的基礎。與會專家普遍認為,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互聯網+”將顛覆傳統行業的未來,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將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帶來重大變革。業內預計,至2018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0%,成為世界最大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之一。
首先,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引導,注入發展動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表明我國從戰略層面重視“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和經濟的推動作用,意味著與互聯網“牽手”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大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表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要有廣闊和前瞻性的思路,一定要抓住能夠有效實施的關鍵之處。應該以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為重點,但絕不應僅限于此。應考慮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多行業、多領域的結合,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與農業發展、節能環保、醫療、新型城鎮化等的有機結合。將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支柱產業,正亟需如此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產業發展新動力。
其次,“互聯網+”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新業態和新模式。在與會專家的演講中,除“互聯網+”一詞高頻出現,智能電網、智能建筑、信息化治污等說法也屢見不鮮。這些環保領域的新鮮說法,正源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能源和環保技術的有效結合。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程邁越在談及電網融合時表示,“互聯網+”實際上就是用最先進的IT技術幫助我們提升整個電網的靈活性和需求快速響應能力。
此外,“互聯網+”還為推動環境信息化和環保數據公開提供了良機。據介紹,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我國環保領域已經有了初步應用,環保大數據的決策支撐作用正逐漸提升。如環境保護部已完成“三層四級”的環保業務專網建設,北京環境數據中心于2013年投入使用,云南也在重點污染源數據庫的基礎上開展數據中心建設等。但當前各地環境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均,環境數據無法完全共享等問題還普遍存在,仍難為環境治理形成有效的數據支撐。
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使來自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及個人生活領域的大量環境數據的獲取和分析成為可能。國務院印發的《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明確提出,進一步推進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污染源、建設項目環評等信息公開,推動企業、第三方機構、個人對公共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應用。未來,環境數據的互通共享將推動我國環境治理能力更進一步。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