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煤炭行業的持續低迷,煤炭金三角似乎也迅速“因煤而衰”:經濟降速、企業停產、外來人口劇減、民企資金鏈趨緊、服務業蕭條、巨量民間財富嚴重縮水……煤炭金三角,開始步入“鐵銹地帶”?
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也是“煤炭金三角”的“黃金十年”。這里,因煤而興。這里曾創造出神話般的GDP增速,這里曾喊出“人均GDP超過香港”的豪言壯語;這里的一座城市,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曾高達1500億元;這里的一個縣城,曾經在全國率先推行全民免費醫療;這里曾經“家家房地產,戶戶典當行”;這里曾誕生了1萬多名億萬富豪,這里的車展單日銷售金額曾高達近億元……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建國后,國家對煤炭行業的管理政策歷經了數次調整,這期間,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49年至8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從建國后到80年代之前,我國煤炭行業也像所有其他行業一樣,完全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下運行,所有的煤炭生產任務都由國有企業承擔。企業的建設與發展基本上依賴國家投資,企業的生產、銷售、定價完全遵從政府計劃,最終在繁華興盛中進入而今的“鐵銹地帶”。
煤炭業的持續低迷說明了國家在能源上的認識升級,同時也在某一個層面上說明了當前的“反腐脫貧”,我們知道在腐敗的高發區中,能源領域占據很高的指數,因為審批權上的壟斷,從而滋生了一系列能源上的腐敗案件。加之幾年來,惡性礦難頻頻發生,幾乎成了困擾煤炭生產的頑疾,防不勝防。瓦斯爆炸聲不絕于耳,國家安全部門的領導疲于奔命,一次次的行走于煤炭領域中進行反腐拓荒。從表面上看,煤炭上的危機僅是安全,但是,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其作為始作俑者的腐敗溫床,便昭然若揭。
曾經輝煌十年的煤炭業發展到現在的“鐵銹地帶”,不知是能源整合,綠色環保的現實反映,更說明了一種腐敗溫床的減弱,促使行走于能源領域上的反腐進入一種“脫貧時代”,一往無前。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