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家住北京豐臺區馬家堡供電所營業大廳附近的張大爺,如往常一樣掏出自家的電費繳費卡,繳納了他家一個月206千瓦時電量的電費,共計98.88元,他繳納的每度電費中有8厘錢被納入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扎扎實實為我國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等新能源發展作出貢獻。
來路曲折,踏入新的征程,新能源發展既需大智大勇,又需至纖至悉。能源發展“十二五”的卷軸倏然鋪開,不難窺出新能源建設少了“突擊情結”,更遠離“運動式”思維,多了沉穩練達,多了科學理性。
新能源產業在騰挪空間中轉型升級
發展步入“深水區”,發展進入“轉型期”,這是人們評說新能源現狀出現最頻繁的兩句話。出口受阻、產能過剩、持續虧損、棄風嚴重……我國新能源產業已到了解決“發展的問題”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同步推進的階段。
《能源發展 “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 《規劃》)的出臺,展現了我國堅定不移加快推進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決心。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風能發電裝機規模達1億千瓦,年均增長26.4%;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2100萬千瓦,年均增長89.5%;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達1300萬千瓦,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發電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
“相對于裝機容量,我更看重新能源實實在在的發電量。”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一言以蔽之。《規劃》指出,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提升至11.4%。“這意味著,要完成這一目標,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分別需完成年發電量1900億千瓦時、500億千瓦時、780億千瓦時的指標。”施鵬飛分析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新能源發展不能再寄希望于“畢其功于一役”,僅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式”補貼政策已行不通,“小修小補”的“碎片化”試點扶持也不再湊效。“新能源發展要變 ‘重制 造’為‘重應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和引進新興技術,在騰挪空間中轉型升級,實現振翅高飛。”孟憲淦說。
對此,《規劃》也提出了主要任務:優化風電開發布局,協調配套電網與風電開發建設,積極開展海上風電項目示范;推進光伏產業兼并重組和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建筑一體化太陽能應用;有序開發生物質能,鼓勵利用城市垃圾、大型養殖場廢棄物建設沼氣發電項目。
因地制宜加快可再生能源分布式開發
在新能源“促應用、擴內需”已無異議的情況下,“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兩會的“分布式能源熱”,傳達的是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式調整轉變的訊息。
分布式能源作為拓展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新型供能方式,如春日暖暖的陽光,照進能源“十二五”的現實圖景。“到2015年,分布式太陽能發電達1000萬千 瓦,建成100個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是《規劃》對“十二五”期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的目標任務。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光伏產業要拿出浴火重生的勇氣和決心,實施創新驅動,搶占新產業和新技術的制高點。在孟憲淦看來,分布式能源或將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規劃》還提出了發展重點,根據資源特性和用能需求,加快風能、太陽能、小水電、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開發利用。以城市、工業園區等能源消費中心為重點,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大力推進屋頂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盡快提高分布式供能比重。
“分布式能源發展應吸取經驗教訓,做到政策推動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統籌傳統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按照自用為主、富余上網、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的原則,實現分布式能源與集中供能系統協調發展。”孟憲淦說。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