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頂山市葉縣保安鎮,坐落在山坡之上的百米風車緩緩轉動。這里位于桐柏山脈和伏牛山脈交界處,風力資源相對豐富,吸引了不少風電項目落戶。
集體增收益,村民得實惠。“官莊風電場吸納了10多個村集體合作社入股,3年分紅300多萬元,村集體用來改善基礎設施、發展鄉村產業等,辦了不少事。”保安鎮鎮長陳菡菡說。
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以下簡稱“馭風行動”),促進農村地區風電就地就近開發利用。不少風電項目走進鄉村,探索村企合作建設模式,為推動農村能源革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調整農村能源結構,“馭風行動”帶來多重效益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利用農村零散閑置非耕地建設“馭風行動”項目,有助于實現“電從身邊來”,如果與分布式光伏、生物質發電等多能互補、深度融合,就能夠在農村地區建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新模式,調整農村能源結構。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馭風行動”還能助力農民增收。據測算,1臺5兆瓦風機每年能為村集體增加5萬至10萬元的收益。在葉縣保安鎮東官莊村,風電分紅的部分資金用于推動絹花產業發展,帶動200余人務工。“風電分紅修了路、安了路燈,還讓俺有活干,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資。”村民孫秋英說。
此外,“馭風行動”還能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如果每年選擇具備條件的1000個村進行試點開發,按每村裝機2萬千瓦測算,一年可新增風電裝機2000萬千瓦,將為風電產業發展打開新空間,也能更好發揮促投資、穩增長作用。
“我國風電技術和產業鏈成熟,多年來建設陸上集中式和大基地項目,積累了大量經驗,足以支撐鄉村風電的規模化、差異化開發。”遠景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再加上電力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為鄉村風電參與市場化交易打下良好基礎,“馭風行動”正當其時。
開拓思路創新機制,激發各方參與積極性
不同于大規模集中式風電開發,“馭風行動”單個項目規模小、布局分散,運輸、基建等成本難以攤薄。如何既提高企業投資積極性,又保障農民利益,需要開拓思路、創新機制、破解難點堵點。
比如,優化項目審批,完善要素保障。
“過去,分散式風電核準手續比較復雜。即使安裝一兩臺,也與集中式風電審批手續差不多,導致開發門檻高。”田慶軍說。目前,分散式風電裝機占比僅為3%左右。為此,相關部門提出,鼓勵各地對“馭風行動”風電項目探索試行備案制,結合實際提供“一站式”服務。對不占壓耕地、不改變地表形態、不改變土地用途的用地,探索以租賃等方式獲得。目前,山西、陜西等省份已經探索實行備案制或將核準權限下放至市縣層級。
又如,保障并網消納。
我國農村地區處于網架末端,電網現有接入條件相對較差,用電負荷普遍較小。因地制宜選擇接網方式、保障并網消納,是保障“馭風行動”風電項目收益的重要前提。
“要讓風電項目真正用于農村當地,確定項目開發規模時要充分考慮當地負荷情況,鼓勵采用自發自用或余電上網的模式就近就地消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還可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對綠電需求旺盛的用戶,探索采取直供電方式,支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分布式微電網等新模式。
在村企合作過程中,一些村集體對于后續的技術運維、運營管理等存在顧慮。明陽智能相關負責人認為,開發企業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規劃設計階段做好選址、選型等,盡可能降低成本,并且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確定合作方式、技術路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農村的風能資源、零散空閑土地資源、資源環境及電網承載力等各不相同,如何實施“馭風行動”?“一方面‘宜建則建’,條件成熟一個實施一個;另一方面精準施策,靈活選擇收益分享方式、并網方式、用地方式和風電機組技術。”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
在合作方式上,“馭風行動”支持各類投資主體與相關村集體按“村企合作”模式,建立產權清晰、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共同參與風電項目開發建設運營。
有的村集體經濟能力不強怎么辦?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有關負責人說,可以創新收益分配機制,鼓勵依法通過土地使用權入股、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探索形成鄉村能源合作新模式。同時,也要避免出現干股模式或要求投資開發企業承擔村集體各類不合理費用等情況。
技術路徑的選擇也要因地制宜。土地緊張的情況下,可采用類似巴黎埃菲爾鐵塔的預應力構架式風塔技術:風電塔架4個塔角占地面積不超過6平方米,遇到山地等不平整地面還可設計高低腿。靠近居民區時,為減少噪聲,可加裝降噪裝置。“行業正積極研發技術,通過優化葉片的幾何形狀、材料選擇及結構設計等,盡可能提升發電性能、降低噪聲干擾。”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李成良說。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推動實施“馭風行動”,下一步重點要加強省級統籌,合理統籌項目布局、開發規模和建設時序;加強村務監督,將村集體共享收益按規定納入村務公開;加強協同協調,解決項目用地、電網等要素保障問題,提高電網接入能力;對項目立項、合同簽訂、項目施工、質量把控、環境影響、收益分配等進行全過程全周期監督管理。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