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世界之巔10年之久的中國光伏,本已難逢敵手,殊不知,一場醞釀多時的危機正在降臨。
如果給眼下的光伏市場定調,那就是擴產和過剩、火熱與內卷并存。6月初,包括晶澳、隆基、通威等頭部光伏企業,都非常“默契”地宣布擴產計劃。其中,晶澳擬建的一體化項目,擴產規模高達50GW;通威則最下血本,25GW電池+20GW組件的擴產項目共斥資105億元。
半個月前的SNEC光伏大會,“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產業鏈規劃擴產的項目超過460個。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看來,擴產規劃基數如此龐大,預示著接下來更殘酷的競爭將不可避免。
2022年,過剩的供給從上游硅料一路向下,傳導至硅片和組件。在光伏兵家必爭的海外市場,占據著三分之二的出貨量。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4月份,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了71.23%,出口額卻同比只增長了不到20%。產能遠高于實際裝機量已再明顯不過。
全產業鏈擴產造成的最大弊端便是量升價跌,錢不那么好賺了。“就像2012-2014年的光伏行業洗牌一樣,今后兩三年,會有超過一半的企業被淘汰出局。”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在SNEC展會期間對外表示。
一邊是高呼產能過剩,另一邊卻是企業照舊不誤的擴產計劃。這不禁讓人發問,既然產能嚴重外溢,為何企業仍執意大肆擴產。如此心口不一,莫非光伏產業已經“卷”到停不下來了?
從“過盛”到“過剩”
很多人都很好奇,光伏領域目前的產能,究竟過剩到了怎樣的程度?
在2023 SNEC領袖對話環節,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給出了一個數字:380GW。這是中國光伏產業在2021年之前,傾盡十幾年建設而成的全產業鏈規模,也是SNEC舉辦的前18個月時間里中國光伏產業創造的驚人奇跡。
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以54.88GW的新增裝機量,創下歷年投產之最。大干快上的情緒一直蔓延到2022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的產量分別達到82.7萬噸、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長都在55%以上。
今年1-4月份,我國累計實現太陽能電池產量144.35GW,較去年同期的84.30GW大增71.23%。其中,僅在4月份實現光伏電池產量就達39.92GW,較去年4月的21.44GW,增長了86.19%。
這僅僅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產量數據,實際產能則要多得多。
以隆基為例,單晶硅片、電池和組件的產能為133GW、50GW和85GW,預計2023年年底,對應的產能將提高到190GW、110GW和130GW。
毫不夸張地說,過去2年幾乎所有光伏企業都在忙著擴產。“號稱上千GW的產能規模,實際需求最多不超過500GW。”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對虎嗅表示。
2022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87.41GW,同比增長59.3%。在今年2月的一場行業研討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202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保守預測為95GW,樂觀預測為120GW。全球光伏新增裝機保守預測為280GW,樂觀預測為330GW。
能源研究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預測更為保守。該機構認為2023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只有110GW,全球新增裝機250GW。與頭部光伏企業在過去一年多以來,計劃擴產的近500GW電池片產能相比,無論按照哪方數據計算,巨大的產能過剩都已成定局。
這當中,無論是供應緊缺還是供過于求,硅料都是決定供需關系的關鍵角色。
光伏產業權威分析機構PV InfoLink預計,中國硅料產能在2023年底將達到177.1萬噸,同比提升50%。若換算成組件則超過了600GW,遠高于330-350GW的裝機預測。
和動力電池產業鏈類似,硅料也經歷了從擁硅為王、價格飆漲,再到產能過剩、價格暴跌的窘境。單價從2021年初的8萬元/噸,漲到2022年7月的30萬元/噸,又在今年3月起步入下行通道。截至目前,硅料每噸價格已跌破10萬元大關。
某行業分析師告訴虎嗅,由于光伏產業涉及的環節太多、鏈條過長,加之上游硅料的擴產周期一般長達2-3年,因此很容易出現供需錯配,并呈現周期性的特征,“需求好的時候,供應商無法迅速釋放產能,等到產能補上來的時候,如果需求增速放緩,或者產能擴張太猛,就有可能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
在彭澎看來,造成供需失衡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還與光伏產業鏈長期以來保持的高景氣度,吸引不少新晉玩家向賽道涌入有關:一方面光伏組件的成本從2018-2022年累計下降了五毛錢/瓦,另一方面“雙碳”戰略釋放了政策紅利,二者疊加帶動了終端需求實現翻倍增長。
正是對于光伏市場的樂觀預期,2022年老玩家大手筆擴產、60多家跨界者魚貫而入,以及垂直一體化布局靡然成風,諸如硅料巨頭通威進軍組件市場,光伏產業從一個“過盛時代”,迅速進入到另一個“過剩時代”。
卷,才是活下去的希望
當下,很難找到比光伏更火熱、更內卷的賽道了。而硅片和組件廠商首當其沖,接替硅料成為產能過剩的重災區。
自5月以來,TCL中環已兩次下調硅片報價,目前其150微米厚度的P型182尺寸的硅片價格已下調至5元/片。隆基的兩款硅片價格也開始下調,降幅比例高達30%。
而在光伏組件方面,虎嗅從某行業人士了解到,行業發展比較好的時候,組件價格均價達到單玻每瓦1.85元-1.90元。但今年5月下旬,一線廠家光伏組件價格均價下滑至單玻每瓦1.6元-1.63元、雙玻主流價格1.62元-1.65元。中后段廠家價格更是出現每瓦1.5元人民幣的低價。
顯然,組件廠商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為了先于對手拿到訂單,開啟了價格戰。這意味著,新一輪的洗牌淘汰也為時不遠。
彭澎告訴虎嗅,以前光伏組件供不應求時,不管多大尺寸,新款還是舊款,客戶撿到籃子都是菜。但現在組件價格的下降導致光伏組件廠商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不少企業在發展困局中愈發迷茫。
經歷行業多輪周期洗禮的光伏巨頭深知,越是緊要關頭,越要爭當做“卷王”。
光伏產業的技術更迭歷來非??焖?,企業最擔心的就是基于某一技術的項目大規模投產后,在技術先進性方面不及后投產的企業。因此才有落后產能與優質產能之分。
比如當前主流的光伏電池片的三大技術:N型TOPCon、HJT(異質結)和PERC。三者對應的電池轉化效率理論極限分別為28.7%、30.09%和24.5%。而PERC雖為產能主力,但效率已達到極限,行業普遍認為市場未來將由TOPCon和HJT主宰。
也是在2022年,隆基、天合、晶科、一道等組件企業,在N型技術的量產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業內預計,N型TOPCon預計在今年底全面占領市場,屆時產能將達到270GW,Perc產能則會被逐步替代,直至全面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一旦TOPCon大規模量產,Perc就是落后產能。組件廠商為了保持市場份額的領先型,必然要提前鎖定先進產能,也就是針對TOPCon進行擴產。事實上,頭部廠商也確實是這么做的。
表面上,組件廠商在產能過剩階段,仍然在盲目地計劃擴產。實際上,他們是為了以新汰舊。
上述行業分析師表示,光伏主產環節成本曲線不明顯,“新玩家用新設備、新廠房,或者應用新技術,可能具備銷售或者成本上的優勢。老玩家如果他們不擴產、不更新,不僅影響市場份額和話語權,同時競爭優勢也會被削弱掉。”因此,頭部企業也需要持續擴產。
不只是產業鏈上,政策端也為擴產提供助推力。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在信貸和土地等方面給予企業諸多優惠條件。“其實他們擴產都不需要付出太大成本,頂多花錢買個設備就夠了。”某光伏產業人士透露。
眼下的光伏產業千軍萬馬齊登場,像極了當年互聯網領域的“百團大戰”。彭澎認為,“活到最后的,要么是足夠狠的,要么是資金實力雄厚耗得起的。”
可絕大多數玩家都有幸存者偏差,總覺得自己能找到機會,分到屬于自己的那杯羹。
盡管光伏主產業鏈的競爭格局相對穩定,不過一旦行業到了產能出清的階段,例如晶澳、天合等老牌光伏巨頭,海外渠道比較強,海外和國內兩條腿走路,不會遭受太多煎熬。而像通威、驛道、高景、愛旭等布局海外市場稍晚的企業,由于缺乏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就會比較吃力。而對于即將到來的大浪淘沙,受影響最深的還是二三梯隊和中小型玩家。
經過一輪洗牌之后,光伏的內卷還會有,價格戰也仍會持續,生存下來的企業還要為下一場價格戰做準備。畢竟,周期性是這個行業的先天特性。那些藝高人膽大的,或許才能笑到最后。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