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徽皖北“地熱+”應用標桿
——淮北礦業集團辦公中心地源熱泵多能互補典型案例
導讀:學有榜樣,做有標桿,行有方向。近日,國家能源局官網發布了《全國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匯編》,包括能源局征集案例和企業征集案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事件前不久已入選由《中國地熱》雜志、地熱加APP聯合策劃推出的“2021中國地熱大事記”。近年來,隨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大力推廣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已成共識。為更好地發揮重點項目支撐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即日起,地熱加微信公眾號及地熱加APP摘選發布全國可再生能源供暖典型案例之地熱能供暖項目介紹,加強同行交流學習,共促行業健康發展。
一、 項目基本情況
淮北礦業集團辦公中心和配套住宅中央地源空調項目包含三大能源中心,總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其中辦公中心建筑面積 12萬平方米,配套高層住宅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桓湖花園(南、北區)建筑面積共為17萬平方米。
圖為淮北礦業集團辦公中心地源熱泵機房
辦公中心和配套住宅中央空調能源中心采用地源熱泵和冰蓄冷耦合系統,桓湖花園(南、北區)住宅中央空調能源中心采用地源熱泵和冷水機耦合系統。夏季供冷由冰蓄冷系統(或冷水機)和地源熱泵機組供應,室內采用風機盤管,冬季供暖由地源熱泵供應,室內采用地板輻射采暖。該工程位于安徽省淮北市。
二、 地源熱泵系統方案
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熱蓄冷能力,冬季地源把熱量從地下土壤中轉移到建筑物內,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轉移到建筑物內,一個年度形成一個冷熱循環系統,實現節能減排的功能。在制冷狀態下,地源熱泵機組內的壓縮機對冷媒做功,使其進行汽-液轉化的循環。通過蒸發器內冷媒的蒸發將由風機盤管循環所攜帶的熱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環同時再通過冷凝器內冷媒的冷凝,由水路循環將冷媒所攜帶的熱量吸收,最終由水路循環轉移至地水、地下水或土壤里。在室內熱量不斷轉移至地下的過程中,通過風機盤管,以13℃以下的冷風的形式為房間供冷。
圖為淮北礦業集團辦公中心地源熱泵機房
在供暖狀態下,壓縮機對冷媒做功,并通過換向閥將冷媒流動方向換向。由地下的水路循環吸收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里的熱量,通過冷凝器內冷媒的蒸發,將水路循環中的熱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環的同時再通過蒸發器內冷媒的冷凝,由風機盤管循環將冷媒所攜帶的熱量吸收。在地下的熱量不斷轉移至室內的過程中,以35℃以上熱風的形式向室內供暖。
三、地源熱泵設備選型
辦公中心采用特靈牌雙工況離心式冷水機組、低區離心式地源熱泵機組;住宅區域采用特靈牌高區離心式地源熱泵機組;桓湖花園采用特靈牌螺桿式地源熱泵機組、螺桿式冷水機組。
四、生產運行情況
按照淮北的天氣變化情況,確定運行時間為 7 個月,供暖時間 4 個月(11月 15 日到次年 3 月 15 日)、制冷時間 3 個月(6 月 15 日到次年 9 月 15 日)。自2015 年投入運行以來,冬季供暖、夏季制冷運行效果良好。地溫保持穩定,溫度為:冬季 4℃~9℃,夏季 21℃~30℃??照{側出水溫度:冬季 38℃~40℃,夏季 9℃~13℃,即可滿足空調需求。至今未出現系統性問題。
五、 建設運營模式
本項目為淮北礦業集團自主投資建設,總體投資1.2億元。自主物業公司管理運營,辦公中心與小區根據能量計量分開計費,設置客服中心、運行和維修中心,負責收費、運行、維護及維修管理工作。
圖為淮北礦業集團辦公中心地源熱泵機房
六、 項目效益
本項目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顯著,做到了有效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排放,保護環境。在同等建筑面積下,與鍋爐供暖+普通空調供冷比較,年節約費用 667萬元左右。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4595.94 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 162.79 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153.91 噸、減少煙塵排放 94.71 噸。
七、 典型經驗和做法
運行過程中將原本三個控制室,通過信息化技術將三個系統綜合到一個控制室,實現了“一站點”遠程集中控制,減員節支。以物聯網技術改造入戶收費計量系統,實現信息化能耗數據監測和收費管理。開發云平臺,針對數據進行存儲統計、綜合分析,提高運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日常維護是保證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重視維護工作是管理的關鍵。本系統工程可適用于空調、熱水供應等能源應用,綠色節能。
八、 問題和建議
存在的問題:夏天、冬季冷熱量需求不平衡,可能會導致地溫持續上升和下降,密切關注地溫變化,注意冬夏季冷熱量調節或采用補熱方式,盡可能保持平衡。
建議:目前只有居民集中應用才能享受每度電0.056元的優惠政策,不利于推廣應用。建議對工業、商用集中冷暖供應均給予電價優惠,刺激工商業的投入應用。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