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風電的核心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風電開發思路的轉變;不是簡單的建設模式的變化,是風電行業的理念轉變和技術變革。”日前,在2018第十一屆中國(江蘇)國際風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同期舉辦的“低風速與分散式風電專場”論壇上,多位與會專家呼吁,分散式風電投資企業要實現從發電企業到綜合能源供應商的轉變,設備供應商、咨詢設計單位、施工企業要整合資源實現從建設到檢修運行全生命周期產業鏈服務的轉變。“這是我國分散式風電發展的基礎。”
成績不俗,核準項目已幾乎全部投產
“分散式風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地平衡、就近消納。”中廣核新能源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小軍在論壇上表示,我國中東部低風速地區,資源分布不連續、土地資源稀缺,分散式風電將成為該地區集中式風電的重要補充。在風電裝機轉移趨勢下,分散式風電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王小軍講道,今年4月16日,國家能源局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將分散式風電接入電壓提高至110千伏,同時規范了其并網接入細則、降低了前期費用,并鼓勵自發自用,開展分布式市場化交易試點,釋放出了強烈而明確的鼓勵分散式風電發展的信號。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分散式風電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就。“早在2011年,河北、貴州等省就編制完成了分散式風電發展規劃,形成了有關示范項目、開發模式、運行等方面的經驗,并建成了華能陜西狼爾溝風場、龍源內蒙高腰海風場、中廣核新疆哈密風場等具有代表性的分散式項目。其中,陜西省還出臺1萬千瓦在市級核準、簡化流程等支持政策。”北京計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邢濤介紹。
“十二五”期間,我國分散式示范項目核準了18項,總規模達到83.7萬千瓦,涵蓋“三北”、中東部地區的7個省區。“各企業布局分散式市場的積極性普遍較高,在項目核準后全力推進前期或建設工作。除3個項目由于項目單位自身或場址問題停建外,其余15個項目均在‘十二五’期間投產發電。”邢濤認為,我國分散式風電發展已經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績單。
不過,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總體推進進度滯后于分布式光伏項目,投產裝機容量不足并網風機容量的1%。
“整體來看,該領域投資企業比較單一,大多數是國有資本,對投資小、規模小的分散式項目投資積極性不高。”與會專家分析認為,分散式風電項目呈現多樣化特性,對機組適應性提出了各種新要求。但主機廠對市場研究不充足,導致其發展所需的定制化、小型化風機等缺乏。同時,分散式風電運維、服務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對其盈利模式仍不明細。另外,各省有關規劃編制、電力消納研究滯后,在審批方面未能簡化流程等,都成為阻礙分散式風電發展的不利因素。
顛覆傳統概念,選型降噪降本是重點難點
分散式風電發展不僅受風資源限制,也受當地電網條件限制。“其開發首先要準確評估風資源,這是前提。”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分散式項目審批、建設周期短,在場址內立測風塔周期長、成本高,顯然不現實。由于缺少測風塔,其風資源評估結果準確性往往會打折扣。不過,通過科學甄選風電機組,并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回報率和機組的運行安全。“所以說,風電機組選型是其開發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風機選型是分散式風電開發重點,也是難點。”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分散式風電建設要基于其并網電壓等級,走適合的技術路線。其中,在相同風資源條件下,選用不同的風機會得出不同的風電出力。因此,在研究風資源特性的同時,需要著重研究電網負荷的變化特性和當地風電的出力特性,才能結合功率預測及電網負荷變化,在電網統一調度管理下合理控制風電出力,以最大限度地消納風電,提高風能的利用率。
分散式風電靠近甚至位于居民區內,一方面使得風機運行的噪音控制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場地受限、征地難度大,如何減少其機組吊裝對作業面積的要求、降低吊裝成本,是需要鍥而不舍努力的方向。“分散式風場規模小,人工蹲點維護成本極高,同時檢修效率低、損失大,智能化運維成為必然趨勢。”邢濤說。
“分散式風電電源接入顛覆了傳統配電網規劃、設計、運行概念,電流的潮流流向出現變化,電網重合閘、系統通信方式、保護等,以及如何處理分散式風電接入和風電出力波動性對電網的影響、保證用戶用電可靠性等,都是其當前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多位與會專家表示。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