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昭仁街道辦大東莊村“光伏農場”產業園。這是當地目前規模最大的“光伏農場”項目。
5月29日上午,記者在長武縣丁家鎮直古村“光農互補”產業園看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設施大棚依次排開,距離地面約2.5米高的大棚頂部,一塊塊太陽能光伏發電板顯得格外耀眼。
“這些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不占用耕地地面,只利用空間,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我如今是棚頂收電費,棚里收平菇,享福哩!”直古村3組貧困戶常小軍自豪地說。
常小軍家有4口人,屬于因殘致貧戶。常小軍經營的這個大棚,是長武縣去年4月利用產業扶貧資金幫他建起來的。大棚里有1200個平菇菌棒,也是縣上用產業扶貧資金買的。他經營的這個大棚所有權歸村集體,經營收入歸個人。今年一季度,常小軍從村上領到了光伏發電分紅600元。不久前,他采摘的第一茬平菇賣了1500元。
多點布局
貧困村實現光伏全覆蓋
長武縣是我省2015年確定的10個光伏扶貧試點縣之一。近年來,該縣不斷探索光伏扶貧增收新路徑,將發展光伏電站與種植、養殖、旅游等產業有機結合,讓貧困群眾從享受單一的光伏發電收入,拓寬到多種產業增收渠道并舉,進一步壯大了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貧困群眾增收步伐明顯加快。
直古村黨支部書記代宏忠介紹,直古村共有398戶14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275人。目前,該村通過土地流轉建成一期裝機容量60千瓦的光伏電站。在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下,16座大棚分別種植了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和各類蔬菜。去年,全村貧困戶77戶275人年人均分紅達3100元,其中光伏發電人均年增收200元。
2015年以來,長武縣充分利用各類建筑物屋頂、閑置廢棄場地、設施農業棚頂等可利用空間,采取單村建設、聯村建設相結合、屋頂分布式與地面電站相結合的方式,合理控制規模,將光伏產業作為帶動貧困戶增收、貧困村集體經濟壯大的主要扶貧產業進行培育,形成了多層次、多方位的光伏產業布局。
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長武縣共建成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41處,地面單村光伏電站79處,聯村電站8處,光伏電站在長武縣貧困村實現了全覆蓋。
“多元互補”模式
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如何讓光伏扶貧發揮更大效應?長武縣積極探索“光蔬互補”“光畜互補”“光旅互補”等“多元互補”的光伏產業模式。
亭口鎮二廠村共有220戶713人,其中貧困戶71戶131人。2016年7月,該村采取“光畜互補”模式,利用當地乞丐醬驢養殖場驢棚棚頂建設了裝機容量320千瓦的光伏扶貧電站,實現了養驢產業與光伏發電同步發展。
5月30日,二廠村第一書記孔慶海告訴記者,“光畜互補”模式,一舉多贏,有效拓寬了貧困群眾產業增收渠道。二廠村貧困戶將用產業扶貧資金購買的驢“托養”在養殖場,目前驢存欄數達170多頭。去年底,養殖場為全村71戶貧困戶戶均分紅3000元。二廠村一期50千瓦光伏電站率先實現并網,全村貧困戶戶均分紅達1000元。
孔慶海說:“目前,二期光伏發電設備將于近期實現并網,預計今年全村貧困戶僅光伏發電一項,年戶均分紅有望達到2000元至3000元,群眾將持續收益20年左右。”
在相公鎮芋元村,該村將光伏扶貧與旅游扶貧相結合,在青龍山旅游區露天停車場安裝光伏發電系統150千瓦,上面發電,下面停車。
截至目前,長武縣共建成光伏扶貧電站132處,裝機容量11.6兆瓦,年發電收益980萬元,帶動貧困戶3243戶,戶均年增收1480元。
建設“光伏農場”
補齊集體經濟短板
為補齊貧困村集體經濟短板,2017年以來,長武縣大力支持企業建設“光伏農場”。目前,該縣已確定了陜西云創能源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全額投資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項目。目前,全縣累計建成“光伏農場”42處,裝機容量達5220千瓦。
5月30日,記者走進該縣昭仁街道辦大東莊村“光伏農場”產業園,一排排嶄新的光伏發電板已并網發電;光伏發電板之間的地里栽種了地膜香椿,長勢良好;光伏發電板的一側建有現代化散養雞雞舍……
據昭仁街道辦負責產業園的常鵬飛介紹,該園區占地65畝,是集發電、種植、養殖、就業為一體的現代綠色產業園。該園區是全縣目前規模最大的“光伏農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2.1兆瓦,涉及4個鎮21個貧困村,預計每個貧困村每年集體經濟可實現增收10萬元。
據統計,截至目前,長武縣97個貧困村,村村建有“光伏農場”,每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均可增加收入4萬元至5萬元。(記者 程偉 文/圖)
責任編輯: 李穎